“莤”一个多音多义字,其读音及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一、标准读音
-
sù
- 含义:
- 祭祀仪式:指古代用酒灌注茅束以祭神的行为,即“缩酒”仪式。具体操作是将酒倒在茅草上,象征神灵饮用了祭品。
- 酒器部件:指酒器的塞子。
- 文献例证:
- 《左传·僖公四年》记载:“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莤酒”,即用茅草滤酒以祭神。
- 《说文解字》解释为“束茅加于祼圭而灌鬯酒”,强调其祭祀功能。
- 含义:
-
yóu
- 含义:指一种水草,与“莸”字互通,见于《尔雅·释草》:“莤,蔓于”,描述其生长于水中的特性。
二、易混淆读音辨析
- 误读“péng”等:部分网络资料(如)误将“莤”注音为“péng”,但权威字书(如《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及历史文献均无此记载,属错误读音。
- 字形混淆:“莤”与“莸”(yóu)、“茜”(qiàn/xī)等字形相近,需注意区分。
三、文化内涵
-
祭祀文化:
- “莤酒”仪式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祭祀礼仪,通过茅草滤酒象征神灵享用祭品,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信念。
- 齐桓公曾以楚国不贡“包茅”导致无法“莤酒”为由征伐,足见其政治与宗教意义。
-
文字与历史关联:
- 甲骨文中的“莤”字(如双手持茅草与酒壶的形象)直观反映了缩酒仪式的场景。
- 茅台酒名的起源与“茅草祭台”相关,而“莤酒”仪式中的茅草使用可能是其文化渊源其中一个。
“莤”的正确读音为sù(祭祀用酒或酒器塞子)和yóu(水草名),需避免混淆网络误传的“péng”等发音。其文化意义深刻关联古代祭祀制度与天然崇拜,是研究汉字与中华礼制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