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中写景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影响、对表达情感的影响、结构上的影响。具体的说,其影响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下面是我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篇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技巧;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情感。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天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物件,诗人的想法情感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物件,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篇2: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小编觉得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经过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里面诗歌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怎样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之愁呢诗人于尾句却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在军中数袜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伟大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篇3:起兴
起兴,又叫“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的说,“兴”的影响就是“引”,用其它的事物来引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由于它起的是“引”的影响,因此它往往在诗歌或各节如果是比较长分节的诗的话开轿桐头。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也有“兴”的影响。
如:苏轼的《东坡》一诗第一句“雨洗东坡月色清”描写了一幅清净、幽寂的雨后月下东坡图,正是这样的美景让自称“野人”的诗人在“市人行尽”之后出了门。也就说,描写“雨洗东坡月色清”的景色引出了“市人行尽野人行”一句对诗人行为的叙述,这样,第一句的写景就有了起兴的影响。
篇4:借景物描写点闭毕坦名时令、地点或天气状况等。
诗歌讲求含蓄形象,不仅在表达想法情感上如此,就是在交代时令、地点和天气状况时也常常不直说而用景物描写来表明。如柳永《雨霖铃》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仅描写送别时凄凉感伤的环境,还有交代时令秋天的一个傍晚、地点长亭、天气状况骤雨初歇的影响。再如杜甫《蜀相》一诗的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它是对第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的回答,因此开头来说是在交代武侯祠的位置,同时它也描写了祠堂环境的肃穆,表现了诗人参观祠堂时崇敬、庄重的态度。还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的结句“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开头来说是对时刻和天气情况的交代,诗人用“不觉”统领这两句交代时刻和天气情况的诗句就表现出了自己听琴时陶醉的情形,从侧面烘托蜀僧琴艺之高超。景物描写的这个影响很好领会,不再多说。
篇5:过渡
在说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过渡影响之前,我们先得明白一点:就像我们的情感会由于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一样,在诗中,诗人的情感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也就说,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想法情感或喜或悲或忧或乐可能是单纯的,也可能是忽喜忽悲忽忧忽乐有所变化的。如果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有变化,那么眼前之景就可能是导致其情感变化的缘故。这样,处于诗歌情感变化之间的景物描写就可能具有过渡的影响。
如:韦庄的《题盘豆驿水馆后轩’里面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在写景的三联中,首联和颔联描写的是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滩头清波中鹭鸟静立,农人披着夕照在原上耕田。尾联所抒之情很好把握:表达对江南的思念与依恋之情。那么,前两联的如画美景与尾联的哀情是怎样被诗人巧妙的统一起来的呢就是借助第三联。此联描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和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引起了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和其对江南的思念,这就实现由景到情的过渡,从前两联对盘豆驿周围美景的描写转入到尾联对江南思念和依恋之情的抒写。
最终,需要强调的是,写景的这多少影响是从不同角度拓展资料的,渲染烘托与对比反衬是表现人物的技巧,借景抒情是抒情方式,起兴、过渡、以景结情是结构技巧,因此,同样的写景,从不同角度看,其影响可能不同,或者说,一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可能同时兼有多少影响。